龙尚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欢迎您!

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推出京津冀考古研学等新形式

作者:e    来源:ucefl    发布时间:2025-05-09 03:56:34    浏览量:1478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今天启动,北京将推出考古研学、公众体验考古、考古考古考古展览、季启津冀考古讲座、动推等新考古进校园5大板块、出京共计26项活动。研学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式贯穿全年。北京这是公众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今天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的开幕式上介绍的内容。

  4月10日,考古考古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季启津冀主办方供图

  该负责人表示,动推等新本届考古季活动强调多方合作,出京促进区域联动,研学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挖掘三地丰厚的文化资源,打造京津冀考古研学线路和跨省合作平台,打造周末游文化线路,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活动将不断提升考古体验,拓展全民共享新形式。比如,在巩固琉璃河、路县故城等成熟项目的同时,在明十三陵推出“考古第一课”,开展“箭扣五期考古修缮体验探访”活动,招募长城爱好者攀登箭扣长城,推动考古与文物修缮系统融合。

  活动扩大内外联动。北京市文物局支持各区专题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整合文物资源。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还将与银川市文物管理处联合办展,琉璃河遗址发掘出土的5件青铜器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亮相。

  考古讲座进一步丰富,利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等单位优势资源,策划推出系列专题讲座,强化专业研究与大众科普相结合,打造专业研究新平台。

  此外,馆校合作模式也将持续深化。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将推动《来,考古》课程进校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推出《人类历史的起源》课程,将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提升青少年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北京公众考古季将坚持线上与线下、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引导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推动考古跨界融合赋能社会经济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相关新闻推荐

扫描微信,添加好友

Copyright © 龙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非法客运被罚款20万元 上海交通、公安两部门约谈“货拉拉”  微视频《植树时节》主题歌  保险护航 安心“种粮”  打传警示录 | 谨防传销披上环保外衣骗人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京开幕  青云智上 AI新视界  两幅《清明上河图》有何不同  青云智上 AI新视界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擦亮“金字招牌” 提升品牌效益  舞剧《大足石刻》亮相:传统文化为青年舞者注入力量  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发布  浙江建德新叶“三月三”续写非遗传承新篇章  安徽有23地上榜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  微视频《植树时节》主题歌  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 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8月29日启动  打传警示录 | 谨防传销披上环保外衣骗人  720余件精品汇聚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黄金首饰价格千变 优惠背后暗藏玄机  七部门倡议优先选用安徽茶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  江西南昌:“洋中医”进修 “解锁”中医新技法  “红”茶馆里话新春  中华商标协会发布《知名商标品牌评价规范》团体标准  “红”茶馆里话新春  上网功能关闭依然产生流量 消费者质疑中国移动乱扣费  有得花、有得耍、有得吃,“三月三”展新颜!多彩民俗焕发澎湃活力  桂琼粤闽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共享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药香与鼓点  消费者酒后沐浴摔伤 洗浴中心被判承担10%赔偿责任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  中消协启动2022年度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  从九龙九凤冠看明代顶级高奢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乡野抽检 擘画青春瑰丽画卷  网络中国节·清明  聚焦茶叶过度包装|山东泰安:选茶用茶重品质 过度包装之风不可长  天坛 除了祭天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城湖共生的生态实践——看大湖治理巢湖答卷  抵制传销 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校园公益宣传活动  辽宁举办首期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班  中华商标协会发布《知名商标品牌评价规范》团体标准  抵制传销 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校园公益宣传活动  水上运动与民族风情相融合 这项赛事将在乌江水域上演  上网功能关闭依然产生流量 消费者质疑中国移动乱扣费  消费者酒后沐浴摔伤 洗浴中心被判承担10%赔偿责任  保险护航 安心“种粮”  价格虚高 免费变收费 清单明示不全 阿芙精油盲盒套路深  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成果发布  两幅《清明上河图》有何不同